新媽媽須知的基本寶寶急救常識
必要性:
孩子發生意外,我們有時根本沒有等待救護車、他人幫助的時間,因此不要大意的認為一些意外問題不會發生在我們身邊,任何一個合格的教師、父母都應該自覺的學習一些兒童急救措施。
測量體溫的方法:
2歲以下孩子
肛門量體溫應使用頭部圓、粗的肛門體溫計。先涂好橄欖油,用左手舉起孩子的雙腳,讓孩子雙腿稍稍彎曲,再將體溫計插入肛門內2—3厘米,時間掌握在1—3分鐘。在量體溫過程中,大人要按住體溫計不要松動。肛門處量體溫基本要比腋下溫度略高0.7℃。
2歲以上孩子
先把汗擦干,再將體溫計水銀頭夾在腋窩中間,最好讓孩子用胳膊夾住體溫計,對年齡小的孩子大人可按住孩子的胳膊,以免體溫計松動。測量時間掌握在5分鐘。
藥物的服用方法:
液體藥物
1.將瓶搖勻,把1次服用量準確地盛入小碟子里,然后用勺子、一點一點喂。
2.利用瓶的刻度喂藥時,大人的視線應和瓶保持在同一高度,以便正確分勻。
3.不要讓瓶直接接觸到孩子嘴上。
4.要把孩子扶起來喂。如果要躺著喂,應把孩子的臉向內側微轉,使藥能喂入臉頰內側。
5.如果孩子不張嘴,可以輕按孩子的頰的兩側。
粉狀藥物
1.溶入約1茶勺量的涼開水里,用手指抹或用勺喂。如果吐出來的話,就用勺接住,再喂一次。
2.把手指洗凈,沾水,再沾上藥粉,迅速抹入孩子嘴里,最后喂涼開水或牛奶。如果把藥粉直接喂入孩子的嘴內,很可能嗆進氣管,因此要小心。
片劑和膠囊
1.片劑可搗碎,按粉狀藥物喂服。
2.膠囊可把殼去掉取出粉末再喂。
直接服用片劑和膠囊則要請教醫生,嬰幼兒不允許服用。
人工呼吸方法:
開放呼吸道:
使寶寶取仰臥位,立即清除口腔內的嘔吐物或異物,以防呼吸道阻塞,然后仰頭托起下頜,以防舌后墜,使呼吸道有效開放。
觀察呼吸
使寶寶呼吸道暢通后觀察呼吸是否停止,為確保寶寶呼吸道的暢通,要將毛巾、小枕頭后小臂墊在寶寶的脖子下,然后注意看看寶寶胸部有無起伏,聽聽口鼻有無呼吸的聲音,確認呼吸是否已經停止。
口對口呼吸
救護者深吸氣后,用口唇嚴密包蓋于患兒口部,用一手拇、食兩指捏住患兒鼻孔,用適當力量向患兒口對口吹氣,當氣體進入胸腔后開放鼻孔,停止吹氣,使氣體被動排出,每次吹氣1-1.5秒,可見胸部有起伏即可,吹氣與排氣的時間比例為1:2,吹氣次數兒童為20-40次/分鐘,嬰幼兒30-40次/分鐘。
觀察確認胸部有無起伏
吹氣后松開手,確認胸部有無起伏,如果有空氣從寶寶口中呼出,則說明人工呼吸方法是正確的,繼續接著吹氣2次后,用5秒鐘確認有無脈搏跳動。
等待救護
如患兒有微弱的自然呼吸時,人工呼吸應與患兒的自然呼吸節律相一致,不可相反,人工呼吸應持續至患兒呼吸恢復正常后或急救車到達。
注意在向孩子嘴中吹氣時不要過多或過于使勁,因為寶寶的肺容量較小,過度使勁吹氣有可能會損害寶寶的肺。
心臟按壓或心臟復蘇的方法:
使病兒仰面躺在平直的木板或平整的地面上,背部必須為硬物支撐。
0—1歲
診脈部位:在肘內部和大腿跟部診脈。
按壓手法:雙手環抱患兒胸部,雙手大拇指置于胸骨中1/3處,其余4指并攏,置于嬰兒背部,拇指與其他四指相對同時擠壓,深度約為2cm,每分鐘按壓100-120次。
2歲以上
診脈部位:在喉結的橫側面診脈。
按摩手法:用一只手掌的外緣處肉較厚的部分在寶寶胸口處以每分鐘80—100次的速度壓迫。(壓迫程度以受壓處在受壓時陷入2—3厘米即可)。
注意:胸外心臟按壓時,要垂直向下用力,擠壓面積不可過大,用力不可過猛,以免引起其他意外。
做心臟按壓的同時,還要口對口人工呼吸,吹氣與按壓之比,1人時吹一口氣按壓8-10次,2人時吹一口氣按壓4-5次,每間隔4分鐘檢查一次動脈搏動和自主呼吸的有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