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時報重磅刊發《協和干細胞:邁向全產業鏈發展》 突出報道公司新技術研發及成果轉化重點項目
在今年以來,中源協和旗下協和干細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不斷加大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投入,重點項目齊發力,積極打造科研成果生產轉化基地,帶動企業向“全產業鏈”模式快速發展。10月7日出版的《濱海時報》在綜合版頭版位置大篇幅刊發了《協和干細胞:邁向全產業鏈發展》的報道,以中源協和生命體驗館落成開放為切入點,深入報道了協和干細胞在科技研發、人才聚集、成果轉化等方面的突出成績。
人民網、濱海新區網、天津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天津政務網、中國網濱海視窗、樂聞天下等知名網站也紛紛對報道進行了轉載。
報道全文如下:
加大新技術研發及成果轉化投入 重點項目發力
協和干細胞:邁向全產業鏈發展
■ 時報記者 牛婧文 報道
9月在濱海高新區啟用的全國首家以揭秘生命奧秘、普及細胞知識為宗旨的公益體驗空間“中源協和生命體驗館”至今已運行了近1個月,接待參觀者千余人。據了解,這座斥資800多萬元打造的智慧型體驗館僅僅是協和干細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在高新區加碼投資的一個縮影,而該公司所承接的國家干細胞工程產品產業化基地二期項目建設也將完工,預計投入使用后,其將成為公司重要的科研成果生產轉化基地,帶動企業向全產業鏈發展邁進。
多個重點項目齊發力
據協和干細胞技術研發總監陳曉波博士介紹,今年公司在新技術的研發及成果轉化方面不斷加大投入力度,目前共開展了包括“FISH檢測試劑盒”“CAR-T19治療技術”等在內的科研新項目近20項,而這些項目中不乏國家863項目、973項目以及天津市抗癌重大專項等高端科研項目。同時,公司還積極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血液學研究所)、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等單位開展多層次合作,探索生命科技領域的產品轉化課題。
“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到產品轉化往往還要走過相當長的一段距離,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加速這種成果轉化,縮短其從研發到應用的時間,讓科技成果能夠盡早地為大眾健康造福。” 陳曉波表示。為此,協和干細胞的科研團隊在生產轉化、質量管理等各個環節共建了一個完善的工作體系:生產轉化團隊將科研成果及技術進行拆分、質量管理團隊在每個細化的質控點上進行檢查。在這樣的模式下,公司誕生了一批像“流式細胞檢測抗體”這樣的高精尖產品,成為國內同行的佼佼者。
此外,公司聯合血液學研究所共同研發的應用于個體化治療領域中研發的“CAR-T19治療技術”,已經形成了獨立知識產權,并且計劃于今年年底將項目推進到臨床試驗階段。目前,該項目的生產轉化實驗室已基本布置完成,專項資金投入已達數百萬元級別,而總體投入也將達千萬元。
干細胞庫多樣化成長
除了新技術研發項目,細胞資源存儲業務一直是協和干細胞公司發展的優勢項目。公司運營的天津市臍帶血造血干細胞庫,是首批通過國家衛生部門執業驗收的臍帶血造血干細胞庫,也是目前世界規模最大的干細胞庫之一。該庫自2001年正式運營至今,已先后接受國內外配型查詢近15000次。隨著公司不斷發展,該庫在臍帶血造血干細胞存儲項目基礎上,又增加了臍帶間充質干細胞、胎盤亞全能干細胞、脂肪干細胞及免疫細胞等儲存項目。截至目前,該庫已為臨床及科研提供超過800例的移植供體,挽救了許多患者的生命。
據介紹,協和干細胞公司成立以來,其在干細胞資源保存、干細胞工程系列產品的技術開發及產業化、干細胞臨床應用;單克隆抗體診療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免疫細胞存儲及治療等方面均有所突破。公司曾先后獲批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天津市企業技術中心、院士專家工作站,各個研發平臺的科研成果顯著,申請各項專利近60項,獲得天津市企業博士后自主創新項目資助2項。此外,在公司300多名員工中,碩士和博士的比例就占據了總人數的三成左右,而公司的研發平臺和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還獲得了我市“千企萬人”的認定,受到了行業內外的極大關注和認可,成為我市重要的科研成果轉化及引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