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有新方法
來源:科技日報網 |
本報訊(記者馮國梧)記者近日從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了解到:該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叢秀麗博士,在其導師韓忠朝教授的指導下,研制出一種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新方法,并在最新一期國際雜志《Leukemia》上發表。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是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細胞的克隆增殖性疾病,占所有成人白血病的15%-20%,是白血病治療的一大難題,現有的化療方案均不能改善其自然病程,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的5年生存率也僅有40%~70%,而且不適合于老年患者。 該白血病的發病已知主要與BCR/ABL融合基因的表達產物有關,后者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 可引起一系列細胞內信號傳導途徑受阻, 最終導致細胞凋亡障礙。 近年來國外研制出一種abl特異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對各期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有效,但在加速期和急變期的療效不理想,主要原因為原發和繼發性耐藥,可能與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加速/ 急變期患者多具有Ph染色體以外的附加染色體異常有關,BCR/ABL基因抑制不足以防止疾病進展或耐藥細胞的克隆擴增。 為了提高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療效,韓忠朝課題組依據他們前期研究血管新生與白血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后關系所取得的研究結果,設計了一種新的治療的方法,能顯著提高療效。 該方法采用BCR/ABL和VEGF雙反義寡核苷酸進行移植白血病細胞瘤的裸鼠瘤內注射,結果顯示,應用雙反義寡核苷酸后能增加白血病細胞對低劑量化療藥物的敏感性,與酪氨酸激酶抑制劑STI571合用時,抑瘤作用更為明顯,存在協同作用。他們的研究同時為抗血管新生治療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臨床上的進一步應用提供了實驗室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