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預測阿爾茲海默氏癥實驗性藥物療效
為何特殊的阿爾茲海默氏癥療法在動物模型體內有效而在人體臨床試驗中沒有作用呢?近日,來自波恩大學等處的研究者通過研究表示,在動物模型體內建立的有效試驗方法并不能簡單地應用于人類的大腦臨床試驗中,而且藥物檢測必須以人類的神經細胞為基礎來進行,相關研究刊登于2013年12月5日發表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tem Cell Reports 干細胞報告》上。
在阿爾茲海默氏癥病人的大腦中,由β-淀粉樣蛋白組成的大腦斑塊對于神經細胞有害,因此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致力于尋找有效的藥物來阻斷這些有害物質的累積。在動物模型中,非甾醇抗炎性藥物(NSAIDs)可以明顯降低大腦中β-淀粉樣蛋白的產生,然而在人類臨床試驗中其卻并沒有任何作用。
Oliver Brustle教授表示,為何非甾醇抗炎性藥物在人類機體中無任何作用,目前尚不清楚;但是有一點非常明確,就是這些實驗性的藥物并沒有在人類的神經細胞中來進行檢測,因為目前為止得到活的人類神經元細胞非常困難,然而隨著干細胞技術的進步,我們就可以從一小塊皮膚組織中獲得無限繁殖的大腦細胞。
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對人類機體的神經細胞進行研究,研究者通過重編程的技術,將阿爾茲海默氏癥病人的皮膚細胞重編程產生了誘導多能性干細胞,隨后將這些多能性干細胞轉化成為神經細胞來進行研究。隨后研究者檢測了一系列非甾醇抗炎性藥物對神經元細胞的影響,結果顯示,不論是從阿爾茲海默氏癥病人身上得到的神經細胞還是對照的神經細胞,非甾醇抗炎性藥物對其并沒有任何作用,而在動物實驗中,非甾醇抗炎性藥物卻表現出了良好的效果。
研究者Philipp Koch說道,為了有效預測阿爾茲海默氏癥的有效藥物,我們必須直接對受影響的人類神經細胞進行檢測,為何非甾醇抗炎性藥物對人類神經元細胞無反應,研究者表示,這或許是由于不同細胞類型的代謝路徑不同而引起的,對動物進行的研究結果并不能轉移到對人類的研究結果上。
目前研究者希望開發出更多的潛在藥物來進行試驗,同時以病人特殊的神經細胞為檢測系統,相信研究者在不久的將來定會開發出有效的實驗性藥物來遏制阿爾茲海默氏癥的發展。